下属公司
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质,质量兴农,绿色兴农
发布时间: 2023-08-12 14:42
文章作者:
文章点击量: 747
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,成立于2013年3月,位于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镇东院头村,组织群众抱团发展苹果产业,取得富民强村、产业兴旺、乡村振兴的良好效果,先后荣获“山东省级示范社”“山东省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示范点”,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”等称号。
一、 凝聚人心办实事,“落后村”变“先进村”
东院头村共有319户、852人,常住人口不到600人,44名党员,土地面积近4000亩,老百姓靠种苹果为生。2011年以前,由于种种原因,村里派别林立,党员队伍“一盘散沙”,已连续8年没有村支书,集体没有一分钱,却有60多万元的债务,仅有的几间办公室也被私人占着;村里没有一点水泥路面,“三大堆”到处都是,成了全市的垫底村,老百姓怨声载道,恨班子不争气,怨党员没骨气。
2011年9月份,应镇党委召唤,从烟厂退休的林贤回村当了支书,面对这个烂摊子,真不知道从哪下手,后来反复寻思,认为村里最大的问题不是基础差,不是没有钱,而是群众的心不齐。基础差可以慢慢打,没钱可以慢慢攒,但老百姓的心散了,村里干什么事都没有指望。为了尽快把散了的心聚起来,林贤带领新一届“两委”班子和党员干部群众,克服种种困难,从群众最关心的难题入手,多方渠道筹集资金,修路、架桥、清河道、运垃圾、建场所,短时间内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群众看到后,自觉聚拢到班子的周围,支部班子的组织力、战斗力、影响力越来越高,及时修改了村规民约,组建起秧歌队、歌舞队等群众组织,利用三八、七一、八一、重阳等节日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,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,增进了与老百姓的感情!
通过这几年的努力,如今的东院头村,早已摆脱了落后的“帽子”,党群干群关系融洽,村子充满勃勃生机,实现了由“落后村”到“先进村”的巨大转变。先后被评为“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”和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”。
二、 强化支部引领,“小农户”变身“大股东”。
2012年10月份,面对村里“人老、树老”的现实,村“两委”一班人经过讨论国家政策和外出学习,要改变本村落后面貌、重塑支部形象、彻底改变贫穷的面貌,认为成立合作社、流转土地、发展产业项目,将是农村今后发展的大趋势,但怎么办、由谁来办成为难题,为此班子成员对合作社的模式进行了调研,基本有三种:一是成立个合作社什么也不干,就等着找关系要国家补贴,全落到个人腰包。第二种是几个人成立个合作社,专门卖农药化肥及生产资料给社员,赚取社员的钱,是社员帮着他致富,第三种就是带领和帮助社员共同致富。这就需要由党支部领办,把群众重新组织起来,把散了的心重新凝聚起来,走集体群众共同发展的道路。毕竟支部班子的影响力在那,老百姓也放心,将来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老百姓的利益。
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,召开了村民大会,邀请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院长李中华教授和有关专家,到村里为村民面对面讲解什么是支部领办的合作社、合作社的管理模式、合作社的好处等等,并且列举了好多的成功案例。那天天特别冷,讲座在村大街进行,3个多小时时间里竟没有一个人离开,大家听得很认真、很用心。这说明,老百姓心里对合作社还是有期待的,讲座办得好、办得对!
当天晚上支部成员就走家串户进行动员,同时发放调查问卷,问老百姓同不同意加入合作社,第二天上午收回来一统计,同意率竟达到75%以上。在那1个月,村里连续召开大小会议11次,引导老百姓算大账、算长远账,经过二十几天的努力,终于通过入股、置换、租赁的方式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。入股,就是老百姓以土地入股,按照当时的估价,每亩地折价8000元,1元为1股,并且按照这个标准接收现金入股。置换,就是村民之间土地互换,将规划区内的土地流转过来。租赁,就是以个人的名义,按照每亩地每年4000元的价格,租赁群众的土地。这个租赁价格是比较高的,之所以定得这么高,主要是考虑当时情况下,每亩地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,为了不赚老百姓的钱、让老百姓更多享受红利,所以就定了这个最高价。当然,由于前期宣传发动得较好,最后租赁的不到百分之十左右。
有了创新思路的新方法,趁热打铁,要求“干部带头入、党员先入股”,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、其他“两委”成员、普通党员,除了土地入股,还要率先现金入股20万元、10万元、5万元、3万元。为了完善组织框架,村“两委”与合作社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,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、理事长,村委会主任兼任监事长,其他村“两委”成员及个别党员任理事、监事,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事务共同研究、一体推进。最终,共发动180户、筹集2200万股,2013年3月份注册成立了栖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,迈出了抱团发展、富民强村的关键一步。
三、发展苹果产业,“小土地”建成“大产业”。
把果业作为主攻方向,逐渐做大做强果品产业。一是实施集约栽培。2013年,合作社建设200多亩苹果示范园,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矮化高纺锤形宽行密植种植模式,三年挂果,四年进入盛果期,盛果期亩产4000公斤左右,每亩收入约3万元左右,净利润达1万多元。二是拉长产业链条。抓住栖霞市推进果品产业更新换代机遇,2013年合作社新建100亩苗木基地,成立生物菌肥厂、生物制剂厂、生物菌种厂。三是放大规模效应。2015年以来,针对本村成方连片果园供应不足窘境,同时扩大示范园引领效应,合作社采取“走出去”战略,通过租赁方式,先后在周边村新建4处苹果示范园,面积达到3000亩,吸引496户果农入社,年可增加群众土地租赁收入500万元,推动合作社实现“二连跳”。
四、富民强村并举,“小资本”发挥“大潜能”。
合作社的成立,激活了土地、资金、果农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,推动强村、富民有机统一。一是利润合理分配。合作社每年经营纯利润,提出5%作为公积金用于合作社发展壮大,提出3%作为公益金用于社员培训、困难救助、公益事业等,凡是年龄达到70周岁以上的社员进住敬老院,如果他的土地分红不够住敬老院的标准,合作社就从公益金中给予补助,从而形成土地养老的模式。剩余92%全部分给社员和集体,最大限度让利于民,保证始终有收入、年年有进账。二是保障群众收益。社员将果园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,既可每年获得稳定“分红”,公积金盈余再分红,又可优先到3个企业和示范园打工赚钱,实现“交地不离地、收入有保障”,年可增加群众收入200多万元。同时,入社果农还可享受合作社统一提供的低价农资,每年可减少成本支出100多万元。三是壮大集体经济。随着合作社的发展,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。首先在合作社建立示范园时,将过去碎片化的土地整为成方连片的大田,增加了土地面积达10%左右,多出的这部分作为集体的地,连同一个水塘和周边几亩荒滩一起加入合作社,集体股占到总股本的15%左右,2018年每股分红0.5元,每亩地分到4000元,集体获得118670元的分红收益;收回了村集体的25亩预留地种上苹果苗木,从2016年开始每年收入30万元左右;在村级办公场所建起12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,每年收入18万元左右;利用集体的废弃厂房和土地入股引进的生物菌肥厂,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。四是发展民生事业。每年投入100多万元,先后组织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和群众娱乐、村路硬化、光伏发电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惠民实事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村风民风明显好转,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节节攀升,党支部班子凝聚力、战斗力显著增强。
说句实在话,刚成立合作社时,党支部成员确实觉得有点冒险,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,没有模式可仿制,但现在看来,这种做法是符合国家政策的,也符合十九大精神,而且成功了,现在要趁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,把合作社做大做强,力争在2023年把东院头村所有耕地全部以这种方式加入到合作社;保证农民有三大块收入,一是承包土地入股分红收入,二是到合作社务工收入,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红收入,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,让村民真正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!